西安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纲要

 

 

 

 

 

 

 

 

 

 

 

 

 

 

西安图书馆

2021年10月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西安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促进西安图书馆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的智慧型公共图书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相关政策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使命、愿景

我们的使命:保存文献传承文明、交流创新服务多元

我们的愿景:构筑公众精神家园、打造古都文化高地

二、“十三五”回顾

“十三五”时期,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西安图书馆领导班子带领全馆干部职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西安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础业务稳步推进,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全馆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2017年成立了西安图书馆理事会并召开第一次理事会大会,圆满完成了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20189月,顺利通过了文化部“全国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验收,建成“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和“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机制,形成了以西安图书馆为中心馆、区(县)图书馆为成员馆,连接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此外我馆多次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市科教文卫工会“优秀职工之家”、局系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规范化建设卓有成效。我馆注重修订相关规章制度,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2017年完善了《期刊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流程细则》《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联合编目中心章程》《西安市公共图书馆联盟联合编目手册》《中文图书联合编目规则》等制度15项;2018年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修订了《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了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完善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收入管理办法》《政府公开信息查阅管理办法》等制度和办法20多项;2019年修改完善了《期刊、报纸采访工作制度》,制定《拓片编目规则》等。

(三)发展指数持续增长。整个“十三五”期间,我馆馆藏总量累计达123.6万册件,数字资源累计达100TB;资源组织与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数字图书馆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年均到馆读者150万人次,年均文献流通72.75万册次,年均网站及微信、微博点击量111.47万页次,年均参考服务15万件次,年均举办各类活动230场。人才队伍结构方面更加优化,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员工总数73%,高级职称人员占25%

(四)在全国图书馆界的地位不断提升。圆满完成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再次荣获副省级城市“二级图书馆”等次。多次派优秀员工前往金陵图书馆等单位考察学习,跨地区、跨系统的图书馆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重点业务领域合作平台逐步成熟,广泛参与国内图书馆馆际交流。

(五)党的建设与业务建设双轮驱动。党建与业务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加强的格局不断巩固,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充分履行,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十三五”时期,西安图书馆在基础业务、读者服务、研究能力、管理保障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业界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为“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构建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第一个新征程,西安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新时代,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公共图书馆各项工作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科学定位上来,通过开展阅读服务,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养提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西安图书馆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将围绕大西安建设的各项战略机遇积极作为,在打造书香之城,促进全民阅读方面,发挥独特的引领作用。

在新时代,西安图书馆以新理念、新路径为引领,明确目标,把握机遇,迎难而上,努力开拓我馆事业发展新局面。

三、“十四五”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定位和任务要求,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谋划好“十四五”时期西安图书馆事业改革发展工作,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指导西安图书馆工作的科学理念和具体实践,突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全民阅读的工作重点,明确工作职责,细化任务分工,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提升西安图书馆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更为多彩、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总体目标

切实履行好西安图书馆作为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联盟中心馆的职责,努力将西安图书馆建成为西安标志性建筑和西安市民的“大书房”,建成为一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城市知识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一个融文献信息共享、知识信息服务、学习阅读交流、市民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体现古都灵魂、彰显西安特色的现代化智慧型图书馆。

(三)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

——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效能进一步提升。结合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群众学习阅读实际需求,积极争取新馆建设项目立项,馆舍面积超过西部副省级城市一级馆标准(2.5万㎡),基础设施设备不断更新,分馆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文献信息资源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配合第七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促进实体资源、网络资源和数字资源、古籍民国文献及金石拓片等现代馆藏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成化整合效能,力争“十四五”末,馆藏纸质文献藏量超过16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超过300TB

——支持公民终身学习的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以促进和支持公众自我学习、自我涵养为重点,基于知识讲座、展览、培训、阅读推广活动、艺术鉴赏及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的立体化社会教育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规划期内年均各类活动超过500场次,着力打造“天禄系列”“小荷读书会”文化教育活动,成为西部业界闻名的文化服务品牌。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一步强化。传统业务与数字图书馆业务进一步融合发展,服务于社会公众学习、工作、研究与休闲娱乐的公共数字文化空间进一步优化,长安文化、绿色环保等专题数字文献库初步建成,网络带宽达到千兆。全面推行电子社保卡及电子身份证读者证的开发利用,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全方位实现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

——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事务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围绕国家图书馆“一带一路”图书馆联盟,依托陕西省公共图书馆联盟、西安市公共图书馆联盟、黄河流域公共图书馆联盟、关中城市群公共图书馆联盟等业界平台,深化与中东欧国家图书馆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完善与业界图书馆和信息机构之间的开放交流与合作机制,与国际友好城市、省内外城市图书馆的务实合作不断深化,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持续增强,不断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

——人才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以专业能力提升为导向,多渠道、多层次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健全,规划期间引进硕士以上人才5-10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提高到85%;围绕事业发展和业务工作重点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省、市级社科课题立项3-5项,争取国家级社科课题立项零突破;建立分类培养和全员培训的长效投入机制,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综合管理能力和保障能力进一步稳固。事业发展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程度显著提升,规划期内完成《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立法,制定《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成化管理平台应用规范、流通业务规范、业务统计数据规范》等。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机制进一步明晰,信息安全与财政、后勤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业务流程进一步理顺,适应事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型业务格局逐步形成。

——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跃升。党支部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党员模范作用充分发挥,规划期内发展党员3-5名;党员队伍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引领能力不断提高,争取“市级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

(四)重点发展指标(排除疫情影响)

指标名称

发展目标

图书馆建筑面积

3.5万㎡

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总量

160万册(件)

馆藏数字资源总量

300TB

年文献外借量

70万册次

年接待到馆读者数量

200万人次

年注册读者增长率

30%

年网站访问量

500万次

新媒体粉丝量

1000万人次

年解答参考咨询量

25万件(次)

年举办各类活动数量

500场次

年业界培训数量

600人次

四、“十四五”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加强西安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进一步提升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

1.完善馆藏发展政策。根据国内外信息环境及出版市场发展变化情况,研究制定《西安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加强数字资源建设规划。探索建立重点文献专藏制度。完善馆藏资源建设的专家咨询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和用户需求反馈制度。

主要措施:馆成立“西安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委员会”,负责对西图馆藏资源中长期建设规划的实施与监督。加强对数字资源、专题文献、古籍及民国文献等建设规划的制定与指导。建立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强化西图事业发展的规划,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前瞻性。

2.加强多渠道文献信息资源采集与管理。加快“云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文献资源的供应向“智慧型”转型,运用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等技术来拓展文献资源采集途径,提升资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优化整合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视听文献资源等各种文化资源,形成文献资源全面精准有效利用,服务完善优质的新局面。

主要措施: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建立“用户需求”驱动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根据读者需要调整文献采访方针和采访计划,保障广大读者对常规文献的阅读需求。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加强重点学科领域、重点专题领域文献的采访与征集,逐步形成对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保障。加强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外文)文献的采访与征集,逐步形成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市政府重大战略关切国家和地区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保障。结合馆藏实际和读者需求,建设普通中文文献典藏库。

3.加强重点领域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重点学科领域、重点专题领域文献的采访与征集。结合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中未来五年重点发展的学科及相关技术,加大文献采购力度,加大数字资源比例。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调平衡,发挥西安地区优势资源特色,加强关中人文学术、丝路经济带等专题文献库建设。

主要措施:根据《西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要求:重点加强我馆丝路专题文献建设,收集丝路专题书目,整理出可订购的文献补充馆藏;加强丝路专题文献的采访与征集力度;联系国内丝路沿线城市图书馆,进行文献交换。加大对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支柱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卫星应用、机器人及无人系统等新兴产业领域文献的采访与征集,建立文献信息库。

4.推进数字资源建设与保存工作。继续做好馆藏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资源库,完成我馆珍贵古籍和地方文献等特色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加强数字资源采购和网络信息资源采集,不断增加数字馆藏的比重,各类电子资源得到及时补充、更新和完善,网络开放式存取资源、政府公开信息等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整合、服务得到有效增强。做好电子资源的分类标引,构建全市图书馆数字资源元数据库。

主要措施:建设图书馆的文献元数据进行集中一站式管理的管理系统。开始自建资源知识颗粒度建设和标签标引。继续根据地缘资源及馆藏资源情况,建设完成12个围绕服务“六个打造”为主旨的地方特色数据库。探索建立与图书馆规模相适应的数字资源保存与服务数据存储方式。

(二)加强西安文献信息资源总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各类型资源的深度加工与整合

1.加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编目加工。持续做好馆藏文献编目业务工作,修订完善编目相关制度,加强编目信息精准匹配。做好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组织与揭示,结合馆藏特点和区域特色,利用各种文献揭示手段,对多种载体、多种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提高文献资源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增强服务的便捷性。

主要措施:密切跟踪国际编目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变化,积极推进RDA等国际性编目规则的研究应用,加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编目加工。持续做好馆藏文献编目业务工作,修订完善编目相关制度和规则,加强编目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高编目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水平。实现馆藏各类型元数据和中文文献目录数据的集中仓储和统一管理。

2.推进基于知识关联的文献信息资源整合。优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促进所有载体类型文献信息资源书目记录的全覆盖,加强各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统一检索与整合揭示,深入开展多领域知识组织与发现技术的跟踪研究与创新应用。

主要措施:拓展编目业务领域范围,学习国内先进经验,制定本馆数字资源、拓片等类型文献的编目规则,为今后数字资源和拓片的编目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制度支撑。加强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新兴载体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编目,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所有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编目加工,并提供检索利用。

3.构建全市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数据编目中心。按照“共知、共建、共享”的建设思路,进一步推进全市文献资源建设,发挥并升级西安市公共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职能作用,整合市域公共图书馆编目资源,加强基层编目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逐步实现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共进发展新局面。

主要措施:加强区县图书馆编目人才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工作,注重培养区县图书馆优秀联合编目人员,每年培训至少1次,为各区县下级基层图书馆编目人员的培训工作打好基础。充分发挥西安市公共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职能作用,拓展联合编目工作的范围,吸收纳入更多类型的图书馆,实现多系统、多行业、多地区、多种文献类型等编目工作的联合。

(三)提升参考咨询信息产品质量,加强全市参考咨询业务合作与联动。

1.丰富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和业务内容。以馆藏各类文献资源为依托,加强参考咨询业务建设,不断提高参考咨询服务要素保障,持续提升参考咨询业务能力和水平,提高信息产品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参考性,为市民提供平等无障碍且有效的信息咨询和信息获取途径渠道。

主要措施:优化参考咨询渠道,对在线咨询系统“全媒体在线咨询平台”进行功能升级和改造,使咨询界面友好、易用,增加用户体验和用户粘度。持续做好《西安决策参考》《专题资料汇编》等二、三次文献编辑加工工作,强化服务的参考价值、专业性和实用性。以西安市“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西部经济强市、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目标为指引,积极探索建立企业信息服务新模式,为企业发展创新提供知识信息服务支持。积极尝试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2.实现参考咨询服务联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和省内外参考咨询服务联盟组织,加强业务交流提高业务技能。发挥中心馆作用,建立、补充和改进全市参考咨询业务沟通环境,实现参考咨询联动服务联盟。

主要措施:积极吸纳“西安市联合参考咨询群”新成员,发挥平台交流和学习优势。创造条件使“全媒体在线咨询平台”成为全市参考咨询业务共享平台。开展优秀咨询案例库建设。

3.提升立法决策信息服务支撑能力。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任务、重点工作、重大课题和重点领域,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特别是针对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开展重点战略文献的整理研究和提供工作,随时开展定题服务、跟踪服务、代查服务等工作,充分发挥渠道、耳目和参考作用。

主要措施:继续做好“两会”服务工作,探索后疫情时代服务新样态。大力加强与专业机构、科研院所、智库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文献信息服务品质。尝试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培养复合型咨询馆员队伍。搭建专家库,吸收地方文化艺术名家、专家学者、企业家、作家等,增强信息产品的专业性。创设条件尝试开展政府舆情信息服务工作。

(四)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效能

1.完善多元化社会教育服务体系。依托西安图书馆文献资源,持续推出西安图书馆系列精品视频和公益讲座,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终身教育资源。整合线下讲座展览和线上新媒体推广资源,丰富社会教育活动内涵,提升西安图书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主要措施:深化多层次、多元文化服务,将文化普及与学术活动有机结合。继续打造“天禄讲坛”“小荷读书会”知名品牌服务,提高服务整体水平。继续打造“天禄画卷”公益展览活动品牌,在普及性中增强专业性,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和德化功能。整合线下讲座展览和线上新媒体推广资源,丰富社会教育活动内涵,提升西安图书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高技术领域社会组织的合作,以品牌服务项目“天禄讲坛”为抓手,持续推出系列线下、线上公益讲座,以及精品讲座音、视频制品,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终身教育资源。

2.拓展全媒体服务。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进一步拓展服务半径,为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完善新媒体服务策略,针对不同网络平台的特点和受众界别,及时调整与优化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通过社交平台了解读者需求,提供高质量音、视频鉴赏服务。

主要措施:积极跟进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新媒体服务策略,针对不同网络平台的特点和受众界别,及时调整与优化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通过社交平台了解读者需求,提供高质量信息、音、视频鉴赏服务。

3.深化全民阅读服务。依托4·23世界图书与版权日、9·27世界旅游日及传统节日等策划举办全民阅读活动,评选、推荐优秀阅读资源。依托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创新阅读服务形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公众提供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阅读服务。

主要措施:以“4·23”世界读书日活动为契机,打造全民广泛参与、馆内外良性互动的年度性品牌读书活动。通过市馆协调、区县馆配合,分区活动、分区竞赛的形式,扩大活动范围,形成广泛参与的普惠效果。依托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周、省市阅读文化节、9·27世界旅游日及传统节日等策划举办全民阅读活动,评选、推荐优秀阅读资源,培养图书馆行业的“阅读推广人”,在全社会持续营造阅读文化氛围。

4.加强面向特殊群体的服务。以“小荷读书会”阅读推广品牌建设为抓手,丰富活动内容,扩大社会影响力及知名度。改造并区分“幼儿绘本阅览区”和“少儿智能图书借阅区”,实现未成年人的分年龄段阅览,设置少儿数字化体验区,配置AR/VR体验设备。加强针对老年人、残疾人、流动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适用资源建设,以盲人智能听书机阅读推广工作为抓手,做好特殊群体的数字化阅读推广工作。

主要措施:建立“幼儿绘本阅览区”。服务读者对象为3-6岁幼儿读者。建立少儿图书智能借阅区。智能借阅区配备智能书架,图书检索和排架实现智能化,服务读者对象为6-12岁少儿读者。建立少儿数字化阅读体验区,配置AR/VR 体验设备,提升少儿“5G时代”背景下的数字化体验。加强与高校幼儿教育专业教育机构的社会化合作,积极培养专业阅读推广人和家长,开展绘本阅读、经典阅读、文学阅读和科普阅读辅导;加强线上线下活动联动,以小荷成长空间为基地,创建“示范阅读空间”,形成小荷成长空间儿童经典馆藏文献资源特色、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特色、线上线下活动联动特色,扩大小荷读书会阅读推广活动在西安市的影响。建立特殊群体志愿者服务队伍,针对特殊群体读者的个性文化需求,以盲人智能听书机阅读推广工作为抓手,做好特殊群体数字化阅读推广工作;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阳光盲人伴读活动,满足盲人和老年人文化需求。

5.优化服务空间,拓展服务领域。根据创新创业服务、音视频资源服务等需求,开辟专门空间,优化馆区环境、空间布局和服务格局,为到馆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氛围。挖掘空间潜力,通过现代化展陈手段,多角度展示馆藏文献典籍和文化创意产品。密切跟踪信息服务领域设施设备、软件工具的发展进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体验式服务。

主要措施:加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建设,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加大长安书驿网上借阅项目的运行,以更便捷、更有效的方式服务读者,充分释放服务效能。根据用户需求,优化图书配置和服务时间,提升用户使用率和读者满意度;优化图书馆流动车的路线设计、站点设置和服务时间,提升用户使用率和读者满意度;合理调整自助借还机设置点位,形成分布科学、覆盖广泛、便捷有效的ATM服务网络体系。大力建设示范性分馆,打造示范性服务体系。通过多方考察和科学规划,协助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全市农村、社区、旅游景点等基层单位和站点,建立示范性分馆,初步完成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构建。借助馆内设施改造,实施馆内功能布局及服务空间再造,对馆区功能布局进行重新定位及空间改造,使其功能布局更加合理、服务空间更加温馨舒适。借助社会力量开办系列主题分馆。以西安市八大支柱产业、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为特色,建办人工智能主题分馆、航空航天主题分馆、智能制造主题分馆、历史文化主题分馆等。通过构建独特的馆藏体系和开展体验式的主题活动,借力社会合作有效实现资源互补,从而进一步来拓展图书馆服务空间,满足市民对专类知识和专门主题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五)搭建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业务支撑平台,进一步提升信息化能力

1.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依托“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积极开展西安市公共数字文化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加快数字资源建设与整合,打造优质文化资源库群,实现本馆入藏数字资源文献的编目数据化,加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自建资源建设。建设一批可展示地方特色的优质资源,形成资源规模优势,构建面向移动终端、贯通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加强西安中心馆资源共建工作,提升西安市公共图书馆联合建设的水平和服务效能,逐步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与服务集成化和“一站式”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主要措施: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动全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标准化,指导各区县支中心开展本级公共数字文化多元服务。加强地方特色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应用,加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市、区县和乡镇(街道)三级联通数据平台。继续做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按照资源建设框架,到2025年,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自建资源时长达到2500分钟,视频总量达到300集。

2.加强技术平台支撑能力建设。建设基于云存储、云服务和大数据的技术平台,提升信息设施管理水平,实现对各类型海量数据的有效管理、存储、分析和利用。加强interlib业务管理系统对新的信息管理和服务环境的适应性研究与调整,完善业务统计平台,提高系统平台的运行性能和访问速度,为各项业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主要措施:提升上云、用数、赋智水平,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拓展智慧应用场景。发挥西安市公共图书馆业务系统集群化平台作用,建设全市总分馆通借通还平台,推动与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对接,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全覆盖。推进西安图书馆网络建设和提升改造项目,十四五期间完成互联网光纤千兆提速,在经费保障的情况下,落实弱电线路改造、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根据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配置相关软硬件设备。

3.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全馆信息化建设规划,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和技术平台的智能化管理,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全面推进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升业务管理自动化水平和馆务信息化水平,推动图书馆业务和服务全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主要措施:推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规范业务流程。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环境中,搭建图书馆大数据管理体系,探索应用于智慧服务的人工智能实践。从流程化的信息系统向数据驱动的信息系统转型,加强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推动信息化建设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提升员工技术信息应用能力,组建高质量发展技术保障团队,提供基于大数据的数据驱动管理和服务。

(六)加强传统、特色文献保存保护,深入挖掘馆藏文献价值

1.进一步改善文献存藏条件。结合新时代古籍库房建设标准,以馆内设备升级改造和新馆建设为契机,启动恒温恒湿系统运行,全面改善古籍存藏条件。加强古籍阅览室日常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修订完善规章制度。加强丝路文献专题阅览室的建设力度,提升专题文献的质量,为丝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主要措施:利用古籍保护专项经费进行古籍书库标准化和古籍装具配置工作,结合新时代古籍库房建设标准,以馆内设备升级改造和新馆建设为契机,启动恒温恒湿系统运行,全面改善古籍存藏条件。加大对特色资源的文献采购力度,聘请专家学者开展丝路文献专题推介等。

2.切实履行西安古籍保护中心职能。强化与各区县馆古籍相关部门的业务交流,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开展古籍文献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组织全市珍贵古籍巡展(含线上)、古籍知识专题讲座。挖掘和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弘扬和传承古籍修复技艺。

主要措施:加强对各区县古籍存藏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和督导,推进各区县馆古籍及民国文献保护工作,加强市级古籍保护中心建设。组织开展“国学知识”“传统文化集萃”等普及活动(含线上),聘请专家学者开设古籍知识讲座。通过招聘修复人才,加强修复技艺培训,启动古籍修复传承计划。组织指导在古籍存藏较为丰富的区县馆建设“小微古籍修复室”。利用古籍修复工作中视频直播、即时互动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加快修复技艺的宣传推广。

3.推进文献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对西安市及各区县公共馆珍贵古籍存藏情况开展交互式调研,积极开展对具有珍贵文献价值或独具西安历史文化特色古籍的点校整理出版,全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保护弘扬、传播推广和融合发展。

主要措施:积极开展全市域古籍保护调研,掌握基本存藏现状,加强古籍研究课题的申报。策划“长安文萃”“关中典要”等古籍整理影印出版项目,深入挖掘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珍贵古籍。

4.加强古籍电子化、数据化工作。加快市域内馆藏古籍数字化(电子化)步伐,坚持“统一规划,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优先对珍贵古籍进行电子化,建设“西安古籍数字资源库”,实现古籍的利用率和再生性保护,并向社会公众公布。

主要措施:启动“西安古籍再生工程”,加快对珍贵古籍和稀缺文献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工作。根据各区县馆的实际,实施“市域古籍资源数据库”建设,将各类古籍资源数据统一纳入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七)切实发挥行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积极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本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立法、理论研究及技术应用探索,通过组织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开展文献信息资源联合建设与联合服务,推动图书馆行业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主要措施:启动和推进《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立法工作,为本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确立基本法律保障。开展调研,根据本市发展状况,制定条例草案;广泛征求图书馆业界意见建议,逐步完善条例内容。依靠西安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支持和推动,将《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列入地方法规审议议程,以加强对本市图书馆在人才、资金、管理、服务及运行等多个方面的保障,为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提高对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多种类型文献资源的集成化整合能力,积极应用新技术,充分发挥馆藏文献价值。

2.提高管理标准化水平。以国家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管理决策机制,深化服务质量认证,促进服务标准化工作提质增效。

主要措施:继续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将质量管理的意识和举措融入到图书馆工作的每个环节,制定《西安图书馆服务质量标准》,逐步提高应用标准的能力,探索图书馆质量管理的新模式。配合国家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要求,吸收借鉴国内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不断加强对现代化管理制度的探索。发挥中心图书馆的龙头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各服务联合体“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的管理机制。

3.大力支持行业组织发展。加强对西安图书馆学会的支持,充分发挥学会的协调作用,为行业组织履行职能,提供人员、经费、业务活动等各方面保障,促使其更好地在行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主要措施:组织好西安图书馆学会年会,推动我市专业人员学术研究水平,组织各类研究课题申报,尤其是加强与高校图书馆的合作,加强学术交流。

(八)积极开展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西图的“西引力”

1.积极参与国内外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参与国内图书馆行业组织活动,依托国家图书馆“一带一路”图书馆联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巩固和加强地区图书馆间的双边与多边交流机制,扩大交流范围,拓宽交流渠道,不断加强西安图书馆事业的对外宣传与推广,推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事务交流。

主要措施: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公共图书馆、国内知名图书馆的资源交流,探索完善数字资源交换制度。开辟资源获取的新途径,探索与民间藏书及其他机构藏书的交流共享机制。强化与各区县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加强馆藏各类型资源的优化整合力度。建立与西安缔结友好城市的公共图书馆联盟,深化务实合作。

2.推动实施务实合作项目。充分发挥西安图书馆在传播炎黄文化、三秦文化、长安文化、红色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元素的独特优势,围绕典籍展览展示、文献保护利用、资源共建共享、人才培养交流等领域,持续推进与东部发达地区有影响力的图书馆之间的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合作范围。

主要措施:加强与宝鸡、延安等公共馆的交流合作,建设炎黄文化、三秦文化、长安文化、红色文化专题网络图书馆,开展特色数字文献建设。十四五期间,赴外省知名公共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进行考察,不少于4次。

3.办好西图文化品牌,提升西图的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立足图书馆事业,着力打造3-5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做优做强文化服务精品。

主要措施:办好西图官方微博、微信、网站、APP的同时,充分利用新兴媒介,如抖音等新媒体,扩大宣传服务。继续打造“系列天禄”文化品牌,打造全市图书馆业界与读者交流平台。利用“两微一端”、新兴媒介及数字化技术,创新“天禄讲坛”、“天禄画卷”服务方式,探索新型推广模式,拓宽宣传半径,吸引读者及业界同行了解西图、关注西图、宣传西图。

(九)加强专业学术能力,提高事业发展的软实力

1.健全科研管理机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对科研项目的动态跟踪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西安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对科研项目选题、立项、研究和验收等全过程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依托高等院校等研究机构,进一步完善开放研究机制,在重要领域探索建立核心研究团队,建立科学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

主要措施:加强图书馆理论研究,策划针对图书馆事业发展前沿领域的研究课题。订立年度科研成果指标,实施目标管理。每年至少组织1次职称或课题申报辅导活动,以职称评审为契机,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2.加强重点领域研究。充分发挥西安图书馆在文献分类编目、参考咨询服务、阅读推广服务、文献保存保护、数字图书馆建设等业务领域的优势,加强对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形成一批在行业内有广泛影响,能够指导各级各类图书馆业务实践的重要研究成果,围绕事业发展需要,加强对西安公共文化政策、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的跟踪研究,积极为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提供研究支撑。

主要措施:加强科研项目选题规划与评审,重点支持与业务工作和事业发展需求关系密切的选题研究,鼓励各部门围绕业务工作实际需要组织开展研究活动。加强对科研成果出版的支持,鼓励馆内馆员科研成果以多种形式实现共享利用,提高馆员综合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实现科研工作与业务建设的融合发展和良性互动。举办专题讲座、读书沙龙、研讨会等活动,开展以三秦文化、长安文化、关学为专题的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

3.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利用。加强科研项目选题规划与评审,重点支持与业务工作和事业发展需求关系密切的选题研究,鼓励各部门围绕业务工作实际需要组织开展研究活动,加强对科研成果出版的支持,鼓励馆内馆员科研成果以多种形式实现共享利用。提高馆员综合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实现科研工作与业务建设的融合发展和良性互动。

主要措施:制定科学研究激励机制,激发专业人员自主开展科学研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推动事业继续发展。推动西安图书馆刊物《天禄集英》的升级改版,提高用稿质量,提升刊物水准。

 

(十)加强队伍建设,培育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1.健全多元化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西安图书馆人才培养、聘用及评价激励机制,优化岗位管理制度,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完善员工招聘录用制度,重点引进数字图书馆建设、信息技术研发、古籍保护与修复、展览展示与创意设计等领域亟需专业技术人才和重要管理岗位人才,探索传统技艺传承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主要措施:结合新馆建设,积极协调主管局及市编办、市人社局,争取规划期内增编增员,满足事业发展要求。根据服务内容优化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提高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到85%完善公开招聘条件和方式,拓宽引才渠道,根据事业实际发展情况,在规划期间引进硕士及以上人才5-10人。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建设,制定并实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继续完善岗位设置和内部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岗位绩效管理,持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2.强化员工在岗培训和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分层分类培训机制,结合岗位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广泛开展基础业务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培训,为员工接受专业继续教育创造条件。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围绕全馆事业发展重点领域与重大问题建设核心研究团队,加强领军人才培养。

主要措施:强化员工的专业化培训,开发高质高效的培训项目,在规划期间,实现年人均培训学时数增加30%,年均600人次的培训目标。将员工教育背景、实践经验和专业研究等情况作为岗位聘任的主要依据,培养在全省、全市有影响的高层次领军人才2-4名。对事业需求人才情况进行详细研究,优化规划期内拟聘任人员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重视数字库建设、古籍保护与修复、新媒体传播等岗位人才引进和培养。培养6-8名青年业务骨干进入中层干部队伍。每年推荐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参加行业内高级研修班不少于20人次。与国内先进图书馆建立馆员交流项目,为管理人员提供馆外交流与学习的机会。

3.提升志愿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志愿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完善社会化用工机制,提升外包业务管理水平,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广泛吸引志愿者参与图书馆服务,推动全馆文化志愿者服务事业规范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措施:制定并实施《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规范》并以此为依据,建立总分队的管理模式,形成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化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探索灵活多样的社会化用工方式,吸引大中小学学生和社会人才的加入,建立志愿服务人才资源库,吸引、招募各类人才参与图书馆公益文化服务工作。

(十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确保事业发展正确方向

1.充分发挥党支部核心领导作用,协调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坚持党管政策、党管发展、党管人才的原则,最大限度发挥党支部在促进西图事业发展和提升西图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巨大作用,打造业务素养强、服务意识优的专业队伍。

主要措施: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有力的理论武器,充分发挥理论学习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作用,坚持不懈地抓党支部理论学习。坚持领导带头学、支部组织学、干部自觉学相结合。要把理论学习与解决职工思想困惑结合起来,与职工业务结合起来,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应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手机客户端、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拓展学习视野和途径。每季度专题学习不少于1次。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组织生活会制度,落实党支部书记抓党建的主体责任、分管领导分工负责各负其责的党建工作格局。强化党支部抓党建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与战斗力。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改进工作作风,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的各项规定精神,坚持勤俭办馆,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树立“严细深实”的工作作风,深入领会和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精神,继承和发扬图书馆人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传统。

2.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切实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意识和自律意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主要措施: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馆领导班子、中层党员干部为重点,加强党纪教育。加大对重点岗位、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动态监控和风险控制,完善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风险明确、措施有力、制度管用、预警及时的党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及时发现干部职工在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提早预警,有效防控。组织反腐倡廉专题学习,通过观看教育警示片、考察廉政建设教育基地、系统学习党纪党规、学习转发各类反复倡廉文章等形式,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干部职工反腐拒腐能力。

五、组织与保障

(一)明确实施责任。始终坚持党支部领导作用,加强规划的统筹管理和衔接协调,形成以《西安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统领,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按规划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要点。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指标和主要工作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进度要求,确保如期完成。各部门要根据规划,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统筹实施。加强经费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强化资金和后勤保障。

(二)形成实施合力。努力培育立足岗位、甘于奉献、扎实工作、积极进取的馆风馆貌。围绕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解读,统一认识,行动一致。进一步凝聚广大员工的智慧,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加强馆情通报,充分发挥退休员工的积极作用,切实关心退休员工生活。以全馆员工群策群力、共同奋斗、共享事业发展成果的生动局面,不断激发全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全馆上下齐心,团结协作的强大合力,促进“十四五”规划的有效实施。

(三)强化实施评估。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通过组织开展专项评估、年度评估和中期评估等形式,了解规划实施进展,强化监督问责,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工作部署,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规划任务如期完成。

(四)健全监督管理。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为法制保障,以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为契机,围绕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以评促管、以评促建、以评促用,切实履行好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法定义务与责任,通过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加强读者评价和反馈,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形成政府宏观指导、行业组织、第三方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制,将考评结果与预算确定、收入分配、奖惩挂钩,为我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十四五”时期是西安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前景光明,任务繁重。全馆干部员工将坚守“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矢志不渝,团结一致,不断开拓进取,为将我馆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智慧型公共图书馆而努力奋斗!

 


登录

  • 联合参考咨询平台
  • 参考咨询
  • 小荷读书会
  • 示范项目
  • 你的听书你做主
  • 馆长信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