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年——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西安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西安图书馆实现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科学制定并实施好西安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对于提升西安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保障我市公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推进我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特编制《西安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秉承“发展为上、创新为先、服务为本、安全为重”的办馆理念,坚持“馆藏丰富,管理科学,环境优美,服务文明,读者满意”的质量方针,按照公共图书馆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努力推进图书馆工作实现新跨越,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西安图书馆“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回顾:
(一)“十二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时期,西安图书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广新局的战略部署,以“和谐、发展、服务、创新”为主题,以“打基础、利长远、求突破”为发展思路,图书馆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1.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十二五”发展规划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组织机构,进一步加强图书馆业务建设,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在文广新局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拓创新,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加强馆工会和团组织建设,推进图书馆民主政治生活,开展体现图书馆服务特色的组织活动,不断增强凝聚力,保障图书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团结协作,圆满完成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荣获副省级城市“二级图书馆”等次。
为了顺利推进和完成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我馆于2012下半年便将评估定级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谋划,周密安排,成立以馆长为组长、副馆长为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迎接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合理分工、专人负责。对照“国家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积极开展自评工作,通过自评补缺补差,并以迎接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改善办馆条件,改进业务工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各项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2013年7月2日,西安图书馆以饱满的工作精神和较为完备的工作准备,接受文化部专家评估组考察。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审阅材料、读者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我馆各项工作进行现场评估,评估督导组认为,自第四次评估以来,我馆各项工作进展明显,社会效益显著。依据《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上等级图书馆名单的通知》(文公共发【2013】52号),我馆以较好的成绩荣获二级馆称号(副省级城市),取得了自建馆以来的最佳业务建设成绩。
3.加强基础业务建设,提高读者服务能力。
注重资源建设,资源建设过程中注意收集和听取读者意见,每年入藏纸质文献资源9万册以上,购置“中国知网”、“博看”、“方正”等数据库10余种。截至2015年底,我馆馆藏文献有90万余册(件),数字资源总藏量为56.26TB。馆藏文献中有外文图书1600册,馆藏文献涉及各种学科,其中,古籍线装书385册,善本65册。馆藏文献最具特色的是我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地方志、谱牒等地方文献,特色馆藏充分展现了我市自古以来独具地域色彩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地方文献建设方面,加强与市内出版部门和社会名流的联系,并通过上门征集、现场购买和接受赠送等多种形式收集我省、市出版部门出版的各种出版物和名人著作等地方文献。为了促进这项工作,专门成立了“西安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委员会”,负责与各出版单位和著述个人联系呈缴和捐赠事宜,为我馆地方文献的收藏及建立陕西特色的藏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创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
“十二五”时期,我馆始终把“服务至上,读者第一”作为服务宗旨。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我馆进一步改善服务模式,深化服务层次,提升服务能力,把更多的读者吸引到图书馆。
(1)坚持免费开放,强化阵地服务
2011年初,文化部正式下发通知,要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当年内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在筹备免费开放工作中,我馆深刻领会文件精神,按照免费开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要求,结合本馆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在遵循“全面推开,逐步完善;坚持公益,保障基本;科学设计,注重实效;扩大宣传,树立形象”原则的基础上,对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外的项目,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降低基本外服务的收费标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免费开放宣传工作,让更多的群众充分地了解图书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另外,还通过调整阅览室布局,增设服务阵地,增加借阅册数和延长借阅时间等措施,进行管理优化,努力做到免费开放,服务品质不打折,并成功经受住了免费开放与暑期读者高峰双重人流叠加的考验。
“十二五”时期,我馆每年读者接待、书刊外借持续增长,2013年读者接待突破百万大关,持证读者人数年均保持在3万人左右。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打造多元化图书馆服务品牌。
在坚持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我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努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千方百计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读书需求。通过开展“经典导读”、“小荷成长空间”、“老年读电脑培训”、“公益展览”、“新书推荐”等活动,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阅读指导与交流服务。
“十二五”时期,我馆举办专题读书、公益性讲座、少儿假期主题阅读、展览等各类读者活动,共计90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文化生活。
(3)加强延伸服务,扩大服务影响力。
在打造和维护服务品牌的同时,我馆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品质和服务层次。“十二五”时期,通过加强与党政机关、企事业的密切合作,推进文献资源进机关、进高校、进社区等活动;探索“以阵地为依托、以知识为纽带、以互助为基础、以共享为目标”的合作新思路,在社区、军队和区县馆等企事业单位共建有10个分馆和22个服务点,这不仅提升了我馆的影响力,也是对“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目标的积极探索。
(4)加强信息服务,提升服务层次。
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加强信息服务,树立精品服务意识。我馆以服务党政机关决策、社会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大众信息需求为宗旨,依托馆藏资源,开展深层次信息服务工作,“十二五”时期,编制《参考决策》及其他二三次文献共计16期;2013年开始,我馆作为西安政府信息查询平台,报送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为服务大局、服务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舆情信息服务。
通过多途径多层次的服务创新,在为读者打造了“学习空间”、“人文空间”、“主题空间”、“休闲空间”和“交流空间”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树立了我馆立体化的服务方式,提升了服务品质,促进了全馆服务上台阶、上水平。
5.强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十二五”时期,共享工程的工作重心从站点建设转移到为民众提供服务。西安市级支中心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基层从业人员和社会大众切实地体会到了共享工程带来的好处。先后开展了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为弱势群体免费开展电脑培训、数据库视频播放及免费看电影活动;在全市举办主题为文化年货带回家等公益活动,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十二五”时期,共计完成主题为“天禄之声”等自建数据库,共计0.67TB。完成文化讲座《天禄讲坛》240场。
(2)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2012年完成了市级支中心的相关设备安装、机器更换、固定资产出入库、调拨和平台建设等工作,实现了市级支中心与区县各级支中心及电子阅览室的数据交换。2013年,根据文化部、财政部下发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举办全市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免费管理软件安装使用技术培训班。加入“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工作。
(3)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是2011年开始实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程。2011年底前,根据相关通知要求,以及我馆设备和技术现状,制定了我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实施方案,相关设备的采购已进行了政府招标,同时还根据我市各图书馆的技术现状,制定了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技术方案,为财政部门提供依据。根据全市各图书馆的技术和网络现状,进一步完善了市级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技术方案,依托网络、数字、新型传媒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出公共文化数字体验区等,大力提高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能力。2013年,完成了“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西安分站”,2012年4月,协助国家图书馆完成了在我市举办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理念普及培训班”的工作。2013年承办由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网络书香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宣传推广项目(西安站)系列活动。
(4)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坚持古籍再生性保护与原生性保护并重方针,市中心稳步推进全市古籍普查、古籍数字化、修复保护等工作,积极构建古籍文献长久传承体系。
2011年,完成了本馆及全市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2012年,我市古籍修复中心的筹建工作取得实质进展,硬件条件初步达标,正式更名为西安市古籍保护中心。标志着将来的西安市古籍中心除了继续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相关工作外,功能将向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进一步拓展。
2013年,顺利完成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签订的《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共建任务书》古籍选目的数字化任务。2014年,协助省文化厅推动省古籍分级保护机制,完成《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和省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的申报和评审工作。2015年,完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我市于抗战时期抢救保护古籍重要事例的征集工作;我馆《绥寇纪略十二卷》录入《第二批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目录》。
加大古籍编目和出版工作力度,通过影印出版和数字化等方式实现古籍资源的服务功能;承办“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宣传推广活动和“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宣传推广活动,通过此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社会大众的古籍知识,在全社会提升古籍保护理念。
6.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打造高素质图书馆人才队伍。
2012年,完成新一轮中层干部调整和全体员工双向选择,加强干部队伍和专业队伍建设,打造利于图书馆长期发展的人才梯队。通过新一轮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职工双向选聘,重新配置了各岗位人员,促进了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完善考核制度,修订中层干部考核办法,继续推行干部任期考核、竞聘上岗,职工双向选聘工作;重视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落实培训制度,参加各类培训及继续教育年均3413.5课时,员工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根据《陕西省西安市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要求,经组织动员,我馆每年选派业务骨干赴基层图书馆支持基层文化建设。
7.加强学术研究,提升办馆层次。
学术研究是省级图书馆的核心职能之一,“十二五”时期,我馆以图书馆学会为平台,大力加强业务研究和学术交流。为图书馆工作者和学会会员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鼓励员工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各类学术研讨活动,开展业务研究。制定《西安图书馆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条件(修订)》,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并以此为抓手提高我馆学术研究水平。加强西安图书馆学术委员会管理,规范我馆的学术研究工作的审核和管理。
8.加强图书馆综合管理,合力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
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走向深入,树立新的质量目标。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取得的成绩基础上,将质量管理的意识和措施真正融入图书馆工作的每个环节,进一步提高应用标准的能力,探索图书馆质量管理的新模式。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全员培训,提高全馆员工贯标意识。组织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修改,确保文件与实际工作的符合性。修改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体现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精神。
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广新局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十二五”时期,西安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相继荣获了 2014年度全省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示范服务项目等荣誉称号。2014年,我馆继续保持“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二)“十二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十二五”规划实施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给图书馆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1.事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各项工作有待新的突破。
我馆经过近几年的跨越发展,逐渐暴露出发展后劲不足、创新力度减弱等问题,我馆各项事业的发展总体上看进入瓶颈期,要在成绩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必须转换发展思路。
2.图书馆转型升级处于攻坚期,建设符合现代需求的图书馆任务艰巨。
鉴于我馆的软硬件环境,在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始终秉承“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办馆理念,在履行公共图书馆基本职能和满足社会公众文化需求方面成绩显著,但与图书馆转型升级的发展预期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打造符合现代化图书馆功能需求的“阅读空间”、“学习空间”、“交流空间”、“主题空间”、“休闲空间”等五大空间和在全市公共图书馆系统开展规范服务一体化建设、组建全市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和公益性展览基地等拓展方向上,还存在许多不足。
3.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我馆的进一步发展。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的实现和进一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我馆目前的购书经费、信息化建设经费、日常运行经费、人员经费等各项经费仍然十分紧张,馆舍陈旧、设施老化、资源短缺等问题日渐突出,很多时候我们是有思路、有想法、有抓手,但缺乏必要的人员和经费保障,严重制约了我馆的进一步发展。
我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体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连续多年读者接待人次突破百万大关,读者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改善服务态度、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层次等方面仍然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目前的读者服务水平和质量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5.图书馆综合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馆引入目标考核管理机制以来,管理效率逐渐显现,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了员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激发了馆员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图书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提高了西安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后勤保障、安全保卫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三、西安图书馆“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
1.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将西安图书馆建设成读者的“学习空间”、“交流空间”、“人文空间”、“主题空间”和“休闲空间”。
2.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读者综合满意度明显提升。
3.建设具有陕西省西安市地方特色的文献收藏体系,协调建设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将西安图书馆建成西安市总书库和全市信息资源保障中心。
4.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为基础,全力推进图书馆智能化建设,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提高图书馆应用新信息化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5.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专题片拍摄和制作水平。
6.古籍保护工作水平明显提升,完善古籍分级保护机制,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全市古籍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7.全面推进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联盟建设工作,在全市公共图书馆系统形成“以上带下、以强带弱、上下联动”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格局。
8.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开展规范服务一体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我市公共图书馆地方标准体系。
9.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团队意识较强,有强烈进取精神的人才队伍。
10.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在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力争获得“省级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党建工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切实领会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学习讲话精神作为党支部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
2.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严格执行密切联系群众等作风建设制度,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广新局相关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问题。
3.认真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力度,突出正确用人导向,继续深化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管理监督,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廉政纪律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细化责任内容。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进一步推进廉政文化教育,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公开招聘、项目(资源)采购、干部任用和大额经费使用等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
(二)围绕转型升级,推动图书馆事业实现新跨越。
1.转变办馆模式,坚持以服务为本,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充分体现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在服务理念上,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时代要求,从“以资源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向“以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提高服务效能,实现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2.建设复合多元结构的资源体系,满足用户个性化和深层次需求。资源建设重心从偏重纸质资源向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并重、传统数字资源与原生数字资源并重的方向转变,建立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资源保障体系。
3.转变传统服务方式,服务重心从一般服务转向知识服务。在做好基于纸质文献借阅的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整合、开发、挖掘等方面的优势,加速向“服务内容知识化、服务方式集成化、服务手段智能化”等新型方式转型。完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加强移动数字服务能力,着力搭建图书馆创新转型服务平台。
4.转变管理理念,由“管理读者”向“服务读者”转型。着力开展图书馆“空间建设”,将更多空间建成读者的学习、交流、人文、主题和休闲空间,将图书馆建设成社会公众“免费的公共空间”。
5.推进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转型与重组。传统的基础业务向规范化、工具化、自助化和外包化等方向转型,业务重点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转型。
(三)立足资源共享,全面推进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联盟建设工作。
1.继续推进和完善联盟“监测平台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战略合作体系”、“项目推广体系”、“服务品牌保护体系”、“人才队伍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为联盟的高效运行提供更有效的机制保障。
2.完善联盟共建共享机制,推进联盟共建共享体系建设。推进联盟数字资源统采统购、文献联合编目、馆际互借、文献传递、通借通还、统一资源检索平台建设等工作,整合全联盟人才、技术、设备、场地等资源,建立全方位的共建共享体系,保障联盟高效运行。
3.积极构建全市公共图书馆一体化服务网络,建设多元化分层次服务体系,形成全市公共图书馆系统化、规范化、集成化的管理和互利合作的服务格局,进一步完善各级图书馆面向各类型服务对象的多元分层服务体系,提升面向公众阅读、科学研究、立法决策等领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4.推进“一馆一品”建设,打造联盟活动品牌。协调各成员馆根据本地文化特点和自身优势,形成各馆具有广泛影响的活动品牌。同时,整合、宣传、推广各图书馆的服务品牌资源,结合联盟开展的系列读者活动和服务成果,打造联盟服务品牌。
5.推进联盟文献联合流通和联合参考咨询工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联盟内文献联合提供服务,探索联盟文献联合流通服务模式。通过综合网络平台,组织有条件的图书馆,联合开展参考咨询服务。
6.进一步完善联盟绩效考评机制,提高联盟运行效率。完善联盟考评体系建设,增强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对联盟成员馆参与联盟的工作实绩进行客观评价。完善联盟动态考核管理机制,建立联盟成员馆退出机制,优化联盟结构,增强联盟活力。
(四)坚持需求导向,提高资源建设水平。
1.以建设“西安市大书房”为己任,系统收藏各学科和各类型信息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读者的广泛需求,建立全市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2.加强基础文献资源建设。建立“用户需求”驱动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根据读者需要调整文献采访方针和采访计划,保障广大读者对常规文献的阅读需求。
3.加强数字资源建设。适时调整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的采购结构,在资源购置经费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占资源购置总经费的比例,“十三五”期间,数字资源采购比例逐步提高至30%—40%。启动外文数字资源的采购工作,建设与市级图书馆任务和职能相适应的数字资源体系。
4.加强地方文献建设工作。通过采访、征集、复制、呈缴、赠送等各种途径,保证陕西地方文献入藏的系统性和完
整性,确保公开出版的陕西地方出版物入藏完整率95%以上,陕西地市出版的日报等报纸和公开发行的期刊100%收藏,非公开发行的期刊收藏率达到90%以上。
5.加强与全市各类型图书馆的沟通合作,依托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联盟,遵循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协调开展资源建设工作。
6.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做好文献组织工作。利用新的知识组织手段,对多种载体、多种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揭示。提高文献组织效率,报纸到馆当天提供读者阅读;期刊到馆后2天内提供读者阅读;图书、视听资料、缩微资料到馆后,10个工作日内提供读者阅读;数字资源安装更新后,立即提供读者阅读。
(五)树立服务思维,确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加强基本阵地服务,创新服务方式,保障读者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十三五”期间,继续保持读者流通人次和书刊外借册次在百万以上。
2.以满足读者需求、方便读者阅读为服务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牢固树立服务思维,切实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确保读者满意率达90%以上。
3.积极开展个性化服务,加强为特殊人群服务。以残障人士阅览室为阵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残障人士参与的读书活动。积极争取中国盲文图书馆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完善为盲人读者的服务项目。培养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为特殊人群服务的馆员队伍。建立亲子阅读基地,拓展服务空间和范围,最大限度培养少儿读者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为各类残障人士,以及持证的老年人、下岗失业人员、低保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借阅服务,对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并联合社会各界举办多样化的弱势群体服务项目。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丰富社会公众的文化生活。以“天禄讲坛”、“空中文化大讲堂”等公益文化讲座为基础平台,创新讲座形式,丰富讲座内容,扩大讲座听众范围。
5.维护现有的服务品牌,提炼新的服务品牌。做好“天禄讲坛”、“小荷成长空间”、“残障人士读书文化日”等服务品牌的宣传推广工作,依托4.23读书月等活动,继续创建特色服务品牌。
(六)围绕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延伸服务。
1.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开展延伸服务,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延伸服务模式,以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联盟为依托,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构建西安市图书馆的虚拟服务网络,服务触角遍及全市,扩大图书馆服务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2.加强分馆和服务点建设,提高分馆和服务点建设水平,丰富分馆和服务点资源类型和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建立起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相结合、传统借阅与新媒体服务相结合的丰富分馆和服务点服务模式。加大对社区图书馆的支持力度,完善流通网点建设,在财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增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汽车流动图书馆,实现对分馆和服务点服务项目的量化考核。
3.积极开展图书馆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等活动,根据各单位具体情况,提供面向不同群体的、有针对性的服务。
4.积极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立足我市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以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在资源、技术、人才等领域,加强对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扶持力度。
5.加强阅读推广,推进全民阅读。结合重要节日或社会热点,开展读书报告会、读书沙龙、读书节、读书月等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每年至少开展1次以上大型系列读书活动,积极营造全民阅读社会氛围。
(七)加强深层次服务,提升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1.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为社会各界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重点为我市政治、经济、教育、科研等领域服务,加大信息服务的人力和资源保障力度。
2.强化决策咨询服务职能,利用我馆的数字资源、人力资源,为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政机关的决策工作提供信息参考。开展信息服务进驻西安“两会”活动,为两位代表提供各类专题、信息参考服务。
3.在科技查新工作上力求新的突破,积极开展与相关单位在科技查新领域的合作,加强查新用数字资源的保障力度,力争实现独立完成部分课题的科技查新工作。
4.积极建设舆情监测软件平台,提高舆情信息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保证舆情监测工作的及时性。继续做好向市委宣传部报送舆情信息工作,提高信息报送质量,力争每月报送舆情信息1条以上。
5.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开展信息采集、抽取、挖掘及处理,为各类信息服务系统提供数据输入,提高信息服务的层次和深度。
6.积极编制二、三次文献,为广大用户提供传统信息服务。每年编辑出版《专题文献》和《信息参考咨询》不少于4期。
7.探索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过硬的学科馆员队伍,根据用户需求,开展专深的专题信息服务。
(八)加强地方文献研究,注重地方文化传承体系建设。
1.完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努力建成各类型、多载体的地方文献系统,基本建成地方文献采购、征集、呈缴、交换、复制、数字化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地方文献建设机制。积极通过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联盟以及与其他兄弟图书馆合作的方式,协调开展地方文献建设工作。
2.依托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积极开展地方文献的整理、挖掘、研究和开发,提高地方文献揭示的深度。“十三五”期间,完成馆藏地方文献书目索引10个以上,完成“西安市地方志”全文数字化和本馆馆藏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建设任务,启动全市公共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数据平台的建设工作。
3.启动西安市珍贵地方典籍战略储备库建设。以西安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和珍贵地方文献资源为基础,整合全市公共图书馆乃至其他类型图书馆的珍贵地方典籍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性、交互式安徽地方珍贵地方典籍资源体系的展示和服务。
(九)立足文化惠民,加强三大数字文化工程建设。
1.以资源建设为中心,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提高共享工程专题片拍摄和制作的质量。
(1)立足西安市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整体框架的构想,着力建设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历史文化和文化讲座五大主题文化资源。“十三五”期间,完成《西安古乐》地方资源专题片建设4集,时长180分钟。
(2)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利用共享工程“进村入户”专项资源建设资金,为基层文化站购置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入站终端设备,实现设备和服务的全覆盖。拓展多终端服务能力,提升共享工程服务水平。借助移动互联网、网络电视等最新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共享工程资源的服务效能。
(3)推进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建设。通过网络、电视、移动触摸屏等新媒体渠道大幅提升数字资源传播服务效率,推出面向多终端、自适应的丰富多样文化特色应用。
(4)继续提升数字化服务与管理能力。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已有服务网络、技术平台和数字资源,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服务模式转型的进程。
2.以完善软硬件环境为抓手,继续推进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
(1)完成全市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软硬件平台的建设工作,推动新建区县图书馆,以及目前尚未建设的城三区图书馆及时申报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实施单位,为其软硬件平台建设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2)积极开展全市数字图书馆推广及培训工作,每年开展面向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宣传推广和培训工作1次以上,继续提升我馆数字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3)提升我市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服务能力。在利用现有渠道开展数字资源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统采统购、统一认证、统一检索”,进一步满足全市公众的数字文化需求。
3.面向终端用户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着力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1)继续完善西安市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和数据对接工作,继续协助推广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建立健全维护保障机制,确保服务和管理数据的一致性。
(2)继续推动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设施及效能的创新和提升,采取有效激励措施,更广泛地调动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全市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服务水平。
(3)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培训,每年开展全市或区域服务推广和培训活动1次以上,采取网络讲座、现场授课、上机操作等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十)深入推进全市古籍保护工作。
1.逐步完善古籍分级保护机制。在国家古籍保护工作制度框架下,配合省文化厅继续组织开展《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评审,督导古籍收藏单位依据国家标准改善存藏条件,申报“西安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推进市级古籍保护中心的建设工作,在全省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古籍保护体系。
2.大力推进全市范围的古籍普查。充分利用古籍普查平台,基本完成市内古籍公藏单位的在线普查登记工作。
3.建立西安市古籍修复基地,对破损古籍进行原生性抢救修复。牵头制定西安市珍贵古籍修复方案,充分利用古籍修复中心的专业力量,采取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手段,有计划地开展全市古籍修复工作。
4.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开发利用。采用高仿真新技术,编纂出版《西安图书馆馆藏珍本丛书》系列等具有西安地域特色的古籍整理成果,积极推广全市古籍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十一)突出保障职能,提高图书馆信息化应用的能力。
1.加强软硬件建设,注重综合技术平台的建设。增加自助借还设备,完善设备功能,为读者提供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提升手机图书馆服务功能,方便读者利用移动设备利用图书馆资源。运用先进技术,开发和完善不同门类信息网络化应用服务平台。
2.打造西安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云阅读”体系。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移动通讯网等途径,构建全市统一的“用户中心”、“资源中心”、“新媒体中心”、“大数据分析中心”,确立图书馆与互联网虚拟图书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服务体系。
3.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打造智慧图书馆体验馆。通过智慧图书馆体验馆,面向大众展示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图书馆传统服务转型。利用3D打印机以及其他科技创意产品,让大众通过体验,了解各种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激发读者的创新精神,使图书馆成为公众学习、探索及开拓思维的场所。
4.努力推进信息标准化建设。建立服务于公众的统一的图书馆计算机信息网和分布式馆藏文献统一导航系统,研发和采用电子资源保护技术,保障资源权利方权益,研发并在联盟网站上采用统一的数字资源获取系统。
5.加大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和防范能力,防止有害信息传播。健全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和安全通报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加大对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上网信息的审查和管理,防止不良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和服务的绿色、安全。
(十二)围绕新馆建设,开展相关工作。
1.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广新局关于西安图书馆新馆建设的工作部署,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积极推进新馆的立项和建设等工作。
2.充分考虑现代图书馆的功能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参与到新馆建设的规划、论证、设计等工作中,力争西安图书馆新馆与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相适应。
(十三)以“质量管理”为抓手,全面提升图书馆综合管理水平。
1.围绕持续改进,持续推行目标考核管理体系工作。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检查和内部审核,建立更加规范的服务标准和更加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推进图书馆质量管理工作持续走向深入。
2.探索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工作。建立分权制衡、运作独立、公开透明的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图书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图书馆事业监督管理,推动西安图书馆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公益性服务效益最大化。
3.规范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坚决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制度,合理使用各种专项经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其他支出,确保财务工作规范高效。
4.加强后勤保障,推进节能减排。在加强基础设备、设施维修改造和日常维护工作的基础上,将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和节能降耗作为后勤工作重点,确保全馆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5.加强民主管理,提升工作凝聚力。强化民主与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工会和团支部组织建设,健全“学术委员会”、“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委员会”、“文献资源建设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继续实行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实现决策管理程序化、民主化、科学化。
(十四)努力推动图书馆行业协会建设进程,促进我市图书馆行业地方法规建设。
1.加强我市公共图书馆行业管理,推进成立西安图书馆行业协会。维护图书馆行业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规范管理,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沟通、协调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关系,谋求我市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
2.积极通过联盟积极争取或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等渠道,推动我市图书馆地方法规、条例的建立。通过地方立法,加强联盟人才、资金、管理、服务及运行等多个方面的保障,为联盟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十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1.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支业务精、能力强、想干事、能干事的骨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批具备较高素质的专业后备人才。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立足各部门工作实际和专业需求,结合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趋势,合理配置现有人才资源,提高人岗匹配程度。
3.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人才素质。建立全员培训的长效投入机制,结合事业发展要求,加强针对全馆职工的业务培训,着重加强图书馆专业、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古籍整理专业、重点文化工程等重点业务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并鼓励和支持员工利用各种渠道参加各类学历教育;选送优秀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到本省市县图书馆挂职锻炼,与国内部分兄弟省市图书馆签订中层干部双向交流协议,每年选送若干名中层干部到兄弟省市馆进行学习交流。
4.完善人员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法,通过考评激发图书馆活力,真正发挥绩效考核体系对图书馆工作的促进作用。
5.加强学术研究,提高学术研究水平。鼓励部门和员工积极组织、参与业务研究。完善馆级研究课题的申报、立项和成果评审机制,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省(部)、国家级课题的申报,力争产生一批较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形成以学术研究促进业务建设的发展格局。
(十六)注重外树形象,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1.依托中国图书馆学会和西安市图书馆学会,加强与国内图书馆业界的合作与交流。以中国图书馆年会召开为契机,以年会为平台,积极宣传我馆及我市图书馆取得的成绩,充分展示我市图书馆界的良好社会形象,协助做好年会的筹备和协调工作。
2.以第六次评估为契机,加强图书馆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与外国图书馆尤其是欧美国家先进图书馆的沟通与联系,建立互信互助的友好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交流活动,并通过资源共享、馆员互访、业务培训等方式,学习借鉴先进的理念和经验,提高办馆层次和水平。
3.通过联合开展读者活动等形式,广泛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与交流。深化与高等院校、文史馆、社科联、科协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个人的合作,提升图书馆读者活动的水平和内涵,扩大图书馆读者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十七)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运行。
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确保“十三五”时期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2.开展安全演练,提高安全保卫能力。“十三五”时期,每年举行1次以上安全应急预案和消防演练,提高员工处置突发事件和日常安全防范的能力。
3.开展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专项行动,确保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全馆安全运行。
4.深化重点要害部位、重点人员管理,确保要害部位安全。
5.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全馆员工的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保证全馆各项工作安全开展。
五、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基础,深化理论学习,为推动规划落实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障。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更好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开拓创新。
强化理论研究和趋势研判,加强图书馆事业研究,深刻认识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把握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发展方向和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立足我馆实际,以战略思维、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来认识规划,组织落实规划。
(二)组织保障:
加强我馆党组织建设,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规划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完善馆党政领导班子议事制度和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以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为重点,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为保障,以党政密切配合、全面协调推进工作为目标,全面加强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不断推进决策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目标,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大力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中层干部队伍。
坚持“一切依靠广大职工”的办馆理念,进一步加强工会、职代会、共青团建设,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以及广大读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全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人才保障:
优化人员专业结构,逐步补充图书馆学、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及多种学科专业人员,造就一支素质优良,能适应数字环境下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的馆员队伍,为规划落实提供人才保障。
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培训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全体馆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定期选拔专业基础好、思想素质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强的馆员脱产进修或短期培训,补充新知识,逐步成为图书馆的学术带头人或现代化技术应用的业务骨干。
(四)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财政经费投入,合理使用经费,保证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需要,为规划落实提供资金保障。优化资金配置,预算安排和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图书馆日常运行和读者服务的基本需要、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扶持项目。
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的财务管理体制,完善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财务制度,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管好、用好办馆经费,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制度保障:
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控、考核和调控机制,使监控、考核和调控制度化,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适时调整,稳步推进,为规划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控机制,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监督规划的执行,建立监督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特别要加强对重要指标的监测,规划的完成进度在图书馆年度报告中发布。
建立规划实施考核机制,明确规划考核的责任主体。将规划实施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分清责任并根据责任配置资源,加强规划建设的可考核性。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建立规划调整机制。规划实施的过程也是规划不断完善的过程,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坚持总体发展战略不变的前提下,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规划任务和建设目标做适当的充实和微调。当内外形势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使图书馆实际运行偏离规划提出的目标时,将适时提出调整方案,并通过民主程序审议批准实施,完善规划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