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鉴赏

  • 发布时间:2019-12-26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

“华夏丹青”系列开讲了!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鉴赏

《天禄讲坛》(微信版 每周三首播,周五重播)

《天禄讲坛》(微信版)自推出以来,首个系列《听,陈根远先生把碑林讲给你听!》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和本馆的精心策划,《天禄讲坛》(微信版)隆重推出“华夏丹青”系列。我们特别邀请著名学者杨兵先生,用专业、生动的讲述,用精美的图画,带领广大读者走进华夏民族创造绚烂的丹青历程,领略那动人心弦、人神共叹的绝美画卷。

主题“华夏丹青”(一)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鉴赏

 

音频: 

顾恺之(约346—407),字长康,出生于东晋南朝的官宦家庭,少承家学,聪颖明慧,多才艺,世人称其有“三绝”之能。“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历代名画记》中记顾恺之师于卫协,卫协师于曹不兴。在《晋书》中载有东晋宰相谢安赞叹顾恺之画技“自苍生以来未之有也。”张怀瓘《画断》中记有“像人之美也,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艺术理论家,著有《魏晋名臣画赞》《画云台山记》《论画》等七种;其也是最早有画迹存世的画家,流传至今的有《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等。

 

 

《洛神赋图》在艺术表现方面,充分体现了魏晋时期山水、人物画的特点。人物形象多清瘦俊秀,即“秀骨清像”;线条轻盈流畅,高古游丝,如春蚕吐丝。山水呈现“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状貌。《洛神赋图》作为将文学作品转化为绘画作品的典范,在构思中体现了“迁想妙得”的思维方式。在顾恺之的“三绝”中,“才绝”和“画绝”互为影响。顾恺之博学多才,流传有诗赋名篇多首,史载《恺之文集》虽已失传,但也可见他在文学领域的造诣之深。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学素养,为他真切领会曹植在《洛神赋》中诉说的爱情故事,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增添了丰富的想象力。正所谓“迁想”。通过对《洛神赋》中人物情感的领悟,转而在《洛神赋图》中三段场景主题的设计,紧紧抓住故事的关键环节。这便是“妙得”所在。其次,《洛神赋图》对人物情感的表达极为真切,丝丝入扣,还得益于顾恺之对人物神态的细微刻划。史载顾恺之画像,点眸子极为传神。《世说新语》中记“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史载顾恺之在画《洛神赋图》过程中,先画曹植随从的眼睛,再画曹植的眼睛,深思熟虑后,最后再点洛神的明眸。可见“传神写照”是顾恺之人物画创作的精髓所在。

 


《洛神赋图》开中国叙事人物画先河,是中国艺术史中绘画独立成科的开山之作。不但完美诠释人物画的审美内涵,同时对山水画的表现亦有所贡献,画中的山水云气也成为独立山水画出现的雏形。此外,《洛神赋图》中众多的动物形象,体现出魏晋时期浓厚的升仙思想。可以说,《洛神赋图》集中展现了中国早期多种艺术门类的思想精华,奠定了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基础。

 

主讲人:杨兵

 

 

杨兵,1969年4月生于西安。198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9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获艺术学学士学位。现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书法研究中心书法家,陕西省博物馆展览策划、陈列设计专家,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美国费城“艺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he Arts)”访问学者(2016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史、当代艺术批评的理论研究及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