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禄笈话第二期 西安图书馆藏清康熙年间刻本《三辅黄图》

  • 发布时间:2018-06-19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

一、“三秦”与“三辅”

作为古代陕西地理区域概念,“三秦”一词为广大世人所知,至今仍在使用。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项羽将刘邦封为汉王以后,为了防止刘邦势力扩张,他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地区一分为三,分别封给秦朝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部);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临潼区附近);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据何清谷说,在今延安市延河北岸)。这便是“三秦”一词的来源。后世诗文多见此词,比如汉武帝时,侍中王济在《之冯翊祖道诗》中说:“举翮抚三秦,抗我千里目。”晋学者张华在《上巳篇》说:“妙舞起齐赵,悲歌出三秦。”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冬至》一诗中也说:“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韦庄《投寄旧知》诗:“万里有家留百越,十年无路到三秦。”

(图一 汉太史令司马迁像)

而同样作为地理名词,“三辅”就不那么常见,这里谈谈“三辅”的得名。据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并与主爵中尉(后改为主爵都尉)三官同治长安城中,管辖京畿地区,以辅翼京师,故合称“三辅”。最初是指三个职官,后来又指三官所辖区域。据《汉书·景帝纪》记载汉景帝曾下诏:“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左内史为左冯翊、右内史为京兆尹。唐学者颜师古解释说:“长安以东为京兆,长陵以北为左冯翊,渭城以西为右扶风也。”相对于今陕西关中地区。

(图二 北宋景祐本《汉书》)

“三辅”在汉唐诗歌中也有出现,如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大兴土木筑柏梁台,到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柏梁台落成,汉武帝在柏梁台上宴请臣子,命每人一句,联句成诗,句句押韵,凑成二十六句,诗歌史上称之为“柏梁台联句”,这种诗体称“柏梁体”。其中有三句分别为“三辅”官员吟成,文云:“三辅盗贼天下危(左冯翊)。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外家公主不可治(京兆尹)。”唐代诗人崔颢《题潼关楼》诗说:“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杜甫《峡中览物》也说:“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

二、古代关中地理著作——《三辅黄图》

古代记录西安及关中地区风物、名胜、地理的著作,多以“三辅”命名,如汉赵岐的《三辅決录》、晋人的《三辅故事》、唐初的《三辅旧事》等,不过多半失传。而《三辅黄图》却流传下来,很是珍贵。

《三辅黄图》又名《西京黄图》,简称《黄图》,原本有图,但早已散失。《三辅黄图》作者不详,历史学家陈直认为是汉、魏间人所作,大体较为可信。今天看到的《三辅黄图》经唐人补充完善,已不是原本的样子。

(图三 西安图书馆藏清康熙年间刻本《三辅黄图》书影1)

西安图书馆所藏的这部《三辅黄图》,一函一册,版框高480px,宽335px。半页九行,行十八字,双行小字同,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单边。此本为明清易代之际刊印于陕西紫薇之堂,书前保留有明抗倭名将刘景韶的《重刻<三辅黄图>引》,则底本当依据明嘉靖三十八年刘景韶刻本,同时版面行款与万历三十年陕西布政使司刻《秦汉图记》本同。所以此本与《秦汉图记》本同版,刊印时间至少不早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书后有江一山和明末清初朝邑人李楷的书跋,据李楷《跋》称“右《三辅黄图》六卷,重刻于陕西紫薇之堂,方伯颜公序其首简矣。”则可知此书刻于陕西,时任陕西布政使(相当于今副省长兼民政厅长)颜敏也曾于康熙四年刻过《三辅黄图》并作序,李楷又为此本作跋,此书与康熙四年颜刻本时间相近。此版本在西安博物院、陕西省图书馆均有收藏,陕图所藏还有笔墨圈点。

(图四 西安图书馆藏清康熙年间刻本《三辅黄图》书影2)

此书一共六卷,卷一叙三辅沿革、治所、咸阳故城、宫、道阁、汉长安故城、秦汉风俗;卷二叙长安九市、八街、长安城中闾里、汉宫;卷三叙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北宫、甘泉宫;卷四叙园囿、池沼;卷五叙台榭、辟雍、圜丘、太学、宗庙、社稷、观等;卷六叙阁、仓库、桥、陵墓等,主要记载秦、汉时期三辅地区的地理状况,尤其是关于古长安城及其周围的布局等情况,较为详细,是研究古代关中史地,特别是汉都长安城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

此书现已整理标点出版,有陈直的《三辅黄图校证》和何清谷的《三辅黄图校释》可以参考。(图文 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