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 发布时间:2018-05-04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

1、南京:突出文化名城 建设智慧城市

来源: 南京日报   201711月22日

南京已经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近期规划2025年,远期至2040年,展望远景至2050年。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总纲”,这轮修编承载着南京人对城市未来的期盼。在11月20日举行的南京市城市总规修编专家咨询会上,多位专家就总规怎么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新的城市总规将明确南京的城市新定位,研究新定位承载的城市职能。”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蒋伶说,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特大城市,这些城市定位要求城市在功能品质上进一步提升,这些都是新一轮城市总规需要作出的设计。同时,蒋伶也提出了目前南京城市规模偏大的问题,她说,城市空间是有限的,未来南京的发展是否还要继续扩张值得思考。上海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提出了控制人口,根据南京的发展实际,她认为人口规模规划应该弹性设计,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合理控制。

  就城市发展定位,原省委研究室副主任、江苏战略与发展研究院院长范朝礼提出,新一轮城市总规要完成三项“历史使命”,分别是确定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目标,为南京全面转型明确方向以及明确南京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主要任务。他特别提出,新一轮城市总规中关于城市定位应该重点彰显南京的文化地位,突出文化名城引领战略,让文化自信的目标体现在城市总规修编中。

  “城市定位就是国家需要南京做什么,南京能为国家做什么。”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崔功豪说,未来南京的发展方向一定是更智慧,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有生活品质,因此城市总规修编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长远发展,注重减量节约,注重生态保护。

专家咨询会上,各位专家还就南京未来城市发展提出建议。“应该提升副城的辐射作用。”蒋伶说,仙林、东山、江北新区副城要分别辐射镇江、苏南和苏北地区,加快副城发展。范朝礼认为,目前南京主城区和市郊城区、城区之间、城乡之间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新一轮总规应该着力解决这些问题,让生活资源配置均衡化。崔功豪提出,新一轮总规应该深入研究南京城市优势,如何将这个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

2扬州推动运河与城市共生共荣 呈现“绿色+文化”盛景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1127

 

扬州是中国大运河之原点,2500年来,扬州城与大运河同生共长、兴衰与共。大运河对包括扬州在内的沿线城市来说,不是生母,便是乳娘。随着国家层面运河文化带建设构想的提出,如何保护利用这一人类遗产,就成为摆在运河城市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而“绿色发展”显然已成为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不二选择。

26日,记者走进运河名城扬州,探访该市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扬州大运河畔依河而建的古镇--邵伯,是大运河沿线文化历史遗产点最多的古镇,曾是运河边舟船云集的重要码头,境内的古河道、条石街及镇水的大铁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存。

人开河,河惠人。河与人如何相伴相生?面对祖先留下的这份丰厚遗产,中共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要从打造“文化之河、开放之河、经济之河”出发,认真研究大运河和扬州作为“运河第一城”的地位和价值,全面梳理大运河扬州段的历史、人文、生态、旅游等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域内旅游发展和产业发展,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

漫步于邵伯古街、古巷、古码头等遗址,看着当地百姓生活经营与“水”完美融合,欣赏着当地百姓表演的邵伯秧号子、莲湘花鼓、舞龙等民俗非遗文化。这里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正以运河特色风情小镇建设为契机,融入人文典故,重现历史原貌。

“运河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绿色+文化’。”这是扬州市市长张爱军今年9月在扬州召开的世界运河城市市长对话会议上的表述。古城扬州一直致力保护运河生态与文化,推动运河与城市共生共荣,在生态修复上,以大运河为主线,启动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规划,近两年,实施了300个重点减排工程、50多个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退渔还湖30万亩。在运河城区段两岸打造了绿化风光带,增强了城市“绿肺”以及文化、旅游等功能;在文化遗产保护上,以运河成功申遗和文化博览城建设为契机,对境内的10个遗产点和6段河道以及古镇、古闸、古坝、古码头、古民居等进行有计划的修缮保护,规划新建多个以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展览馆和遗址公园。

与此同时,扬州大力推进公园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扬州城市品质,将运河景观的改造提升与生态中心、公园体系建设相结合、与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构筑“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呈现“水城共融”景象。据扬州政府官员介绍,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把最好的地方拿出来建设公园,舍得投入资金配置设施,舍得投入心思规划建设,赢得了老百姓的真心点赞,城市公园已经成为又一张靓丽的扬州名片。截至目前,扬州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生态休闲公园261个,并实现了免费开放。作为全市十大生态中心之一的三湾湿地公园是该市公园体系建设五大核心公园之一。

走进中国大运河扬州三湾段,这里经过三年治理,昔日“垃圾地”已成为闪耀在古运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三湾湿地公园内堆山叠石、亭台轩榭、步道连廊、抱柱楹联的精心点缀,再现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的古典园林韵味,让人感受到“人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景中”。自从三湾公园今年9月29日建成开放后,周围的民众每天在这里跑步健身,欣赏风景,非常惬意。

大运河对于城市而言,是流动的财富和有待挖掘的“金矿”。如今,运河不仅继续发挥着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方面的传统功能,还衍生出诸多颇具时代特色的新功能,在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休闲资源建设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结合扬州实践可以看出,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扬州强化“利用好”这根主线,用“利用好”推动“保护好、传承好”各项措施的落实,旨在将运河精神融入城市精神之中,让运河成为宜居城市的品牌。

4、文化杭州:彰显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来源:杭州日报            2017年12月22日

 

      近年来,杭州市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上的讲话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名城文化强市”、杭州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建设,延续杭州文脉,彰显“东方品质之城”的魅力,打造东方文化交流重要城市,在文艺精品创作、文艺人才培养、文创产业发展、文化民生建设、文化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充分展示杭州宣传文化近几年的建设成就,杭州市委宣传部联合《杭州日报》推出“擦亮文化名片·呈现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专题,以“一件文化大事、一个文化地标、一位文化领军人物、一家文创企业、一座文化礼堂”等“五个一”入手,通过专版专栏,系统梳理杭州以及各区、县(市)文化建设方面的亮点和成绩,并展望十九大以后未来五年的文化发展愿景。

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文化盛而城市兴,城市兴而文化盛。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一德曾说,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杭州在加快城市国际化、建设世界名城的历史进程中,要始终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坚定自觉地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文化创新文章,要精心培育城市文化品牌,不断擦亮城市文化名片,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翼齐飞”,厚植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优势,呈现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文化既是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个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杭州城市文化的光辉,让东方品质之城风采播撒天下。世人知晓杭州,也正是千百年来锻造而成的文化烙印——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近现代文化,这些跨时代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富有杭州地域特色的文化。

昔日杭州,曾有着良渚古城文明初耀的光芒,有着西子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传唱,有着千里大运河的蜿蜒流淌,有着“梁祝”“白蛇传”浪漫故事的不绝回响。今天杭州,西湖、大运河相继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最美现象”蔚然成风,屡屡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各种荣誉。文化有如空气雨露,润物无声:黄龙洞、湖滨、断桥边的吹拉弹唱,吴山、河坊街、小河直街的游玩食住,南宋文化节、宋城千古情、印象西湖、民工音乐会、“状元迎亲”风情展示,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西泠印社、人文大讲堂、西子论坛、漂流图书屋的思想碰撞,展现出一种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深深透出东方文化之城的韵味。

杭州不断积聚沉淀的历史、文化令人惊叹和自豪,在自然、城建、社会、智慧等各方面所展现的大美,同样也散发出迷人的光彩。那些体现城市文化传承和创意的很多载体,有流传经年的文化地标,有出类拔萃的文化领军人物,有意匠生辉的文创企业,也有独具特色的文化礼堂,更有引爆热点的文化大事,把当下这些人文之美的片断综合起来,就可以看到今日杭州的文化气质和内涵,呼应着城市文明过去、现在、将来一以贯之的完美演进。

“一件件文化大事”:引爆文化热点。杭州正逐渐成为东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文艺精品不断涌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文化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今年12月15日,第五届“新春欢乐颂——杭州文广集团迎春文艺精品剧目展演”,持续五年新春献给杭州观众的文艺大餐又开始了。五年来,“新春欢乐颂”已累计为杭州观众奉献了412场精彩演出,有10多万观众在“新春欢乐颂”期间走进剧场观看演出。与此同时,“新春欢乐颂”每年都安排大量的公益惠民演出票,最低票价10元,使之逐渐成为杭城文化惠民的一张“金名片”。

“一个个文化地标”:最是让人怀想。在一座城市中,最让人怀想的是城市的文化地标,它们复制和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使城市特性在固化中沉淀出最值得称道的“文明之花”。文化地标既可以吸引异乡客,引发其好奇心,也可以凝聚本地人,激发其自豪感,是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是杭州城市灵魂的外化物和可视符号。近年来,杭州不断有新的文化地标问世,如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因在此举办G20杭州峰会而声名鹊起,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是集会议、展览、酒店、商业、写字楼五个业态的综合体。建筑第二层有以“悦迎廿国”为主题的落客平台,出席G20峰会的外方领导人车队曾在景观专用引道下抵达此处。G20主会场就位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第四层,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为45米边长的方正空间,体现“天圆地方”的朴素哲学观。

“一批批文化领军人物”:引领文化事业。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文化自信,就必须“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文化界的领军人才,则更是这个群体中位于金字塔最顶端的那部分人才,他们拥有高超的艺术水准和技能,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具有突出的社会影响力和深切的社会责任感。遍布杭州各区县的文化领军人物,他们深入发掘当地文化传统,将之推广发扬,从而引领本地区的文化事业,有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

“一家家文创企业”:提升城市“软实力”。文创产业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体现,文化创意产业成了一种全新的竞争力。一座城市的文创基因离不开历史文化积淀。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杭州,既有西湖文化的“精致和谐”,又有钱塘江文化的“大气开放”,一代代杭州人千年共塑。这里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基础良好,文创空间巨大。可以说,杭州的文创产业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十年前,杭州提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部署。十年间,杭州文创产业一路高歌猛进,频频刷新纪录。如今,借助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璀璨的现代智慧,杭州文创已经成为一个蓬勃而富生机的产业,这座“人间天堂”也初见“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雏形。

“一座座文化礼堂”:文明之风撒乡间。文化礼堂,是经济强省浙江自2013年起,在全省农村地区建设的基层文化平台,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和农村“文化大使”,通过寓庄于谐、寓教于乐“接地气”的文化浸润活动,将文明之风播进农民心田。作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发祥地,杭州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全市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目前杭州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00多家,率先推行的星级认定制度、理事会负责制、最美人物评选活动、“双十佳”认定、文化走亲等一系列促进长效运行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我们通过设立“擦亮文化名片展现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特别专题,以“一件文化大事”“一个文化地标”“一位文化领军人物”“一家文创企业”“一座文化礼堂”这“五个一”入手,梳理、整合五年来杭州及各区县的文化成就,期望不断擦亮城市文化名片,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翼齐飞”的发展愿景。

奇光之往应继,异彩之来待开。厚植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优势,呈现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最美杭州,永在路上。

 

5、深圳以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18年01月04日

 

      前不久,《光明日报》以四个版篇幅聚焦深圳,在其中一篇文章《“创意之都”背后的文化力量》里,有句描述动人心弦——

  “从昔日的‘文化沙漠’到今天的‘创意之都’‘阅读之城’,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以近40年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积淀出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

  深圳文化,与发展同行,与城市共舞。在2017年,深圳文化发展保持着跨越姿态、创新气质。《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全面发力,开花结果,悄然改变着城市的文化生态,滋养着市民的文化生活。
  在2017年,深圳第五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一座文明和谐、文化丰饶的城市,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频共振”,引领着新时代的城市风尚,让深圳因为文化创新、文化自信而更具魅力。

  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全体市民的共同荣耀

  2017年11月14日晚,深圳第一高楼平安大厦的大屏幕上滚动播出一条公益广告——“一座城市的努力,每个市民的荣耀,热烈祝贺深圳第五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文字璀璨跳动,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这一天,是深圳特区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37岁的深圳,已连续五次戴上“全国文明城市”这一熠熠生辉的桂冠。这个国内城市综合评比中的最高荣誉和最具价值的“金字招牌”,是对深圳城市文明的最大褒奖。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一直在持之以恒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努力让城市更加安全稳定、更加文明和谐、更加宜居舒适、更加崇德向善。

  在2017年,深圳更是打响了一场凝心聚力、各级联动的攻坚之战。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委书记王伟中在2017年4月12日全市文明委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动员大会上表示,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切实转化为全市上下的实际行动,齐心协力推动城市文明水平迈上新台阶。

  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迅速行动起来,层层动员部署,抓任务分解、抓问题整改、抓责任落实;各创建工作责任单位建立“行走深圳”机制,领导干部带头深入一线,用双脚丈量文明城市创建进度;新闻媒体聚焦文明城市创建,营造了强大宣传声势;广大市民群众自觉支持、踊跃参与,成为践行文明的“主力军”……文明创建呈现出全城动员、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力以赴的生动局面,推动解决了广深铁路沿线“脏乱差”整治、城中村环境整治、安全生产、交通管理等一大批民生问题,让市民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有一组数字令人欣慰——前不久,市文明办委托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在深开展了文明城市问卷调查。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9.3%市民表示支持深圳参评全国文明城市,95.9%市民对我市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感到满意。

  深圳三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2017年9月27日,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在京举行,深圳再创佳绩——深圳歌曲《向往》《爱国之恋》,广播剧《罗湖桥》共三件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占广东省的四分之三。

  文艺精品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识,也是城市文化实力的生动体现。这三部获奖精品,彰显了深圳文艺创作的高度与水准——

  歌曲《向往》由作曲家印青和词作家田地等创作,廖昌永演唱,生动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巨大变革,充分展示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格魅力和为民情怀。歌曲《爱国之恋》由作曲家印青作曲,唐跃生、宋小明联合作词,武警文工团作曲家刘琦编配;广播剧《罗湖桥》由深圳广电集团制作,刘伟明、胡培奋导演,以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通关口岸——罗湖桥为题,描述了一家人几经离散,最终受益于时代福祉,从而了却夙愿的动人故事。

  2017年,深圳还有14部作品获评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居全省第一。近年来,深圳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艺精品,讴歌时代精神,传递人民心声,唱响深圳好声音。

  “什么样的土地诞生什么样的创作”,著名作曲家印青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阵地,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社会建设方面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时,文艺创作者的前瞻性、对改革开放认识的深刻性,以及对国家大势发展的关注都会在创作中显现出来。

  深圳城市文化菜单发布,“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

  2017年5月,深圳发布了城市文化菜单,成为国内城市里第一份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推出的文化菜单。

  1月有新春关爱行动、WTA深圳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中国设计大展,2月有创意设计新锐奖、深圳国际魔术节,3月有“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时装周、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菜单”共收录了国际化、标志性的品牌文化活动28项,每项活动时间跨度从几天到一个多月不等,由十数项甚至上百项活动组成,市民将享受“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丰富文化生活。

  城市文化菜单的发布,是深圳文化建设史上一件大事,既是落实2020方案的创新举措,也是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同时是提升深圳国际化形象的必然选择。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小甘在研究制定2020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创新提出要建立“城市文化菜单”。重点是通过“菜单”的建立,引进和培育一批新的国际化、标志性的品牌活动,在活动数量和质量上进行“双提升”,力争形成“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格局。经过长达一年的征集和反复讨论筛选,深圳第一份“深圳城市文化菜单”正式发布。

   在这份文化菜单中,深圳一批新的品牌活动首次集体亮相,包括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国际科技影视周、深圳设计周等多项活动,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有国际权威专业机构主办或授权,不少活动代表了我国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准,是可以代表深圳国际化城市形象的“文化大餐”。

  其中,2017年3月25日至4月16日,深圳首届“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成功举办,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发来祝词。祝词表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首届音乐季以“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为主题,以音乐艺术为纽带,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在深圳谱写“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新篇章,引起海内外强烈反响。

  市民刘骏发现,在音乐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许多顶尖乐团来演出,不少精彩场次都有很低的票价,“这些年,深圳在对演出的票价补贴上力度很大,还有不少是公益性演出,让高端演出离老百姓不再遥远。”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听交响乐、听讲座、看演出、去图书馆看书等文化活动,已成为深圳人常态。一系列文化“福利”不仅让市民更加热爱这座城市,也潜移默化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增添了这座城市向上生长的力量。

   新时代,新体制,新风貌。在2017年,深圳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正式实施,经过整合重组、机制重塑的深圳文艺院团将抖擞精神,用一流作品、一流人才、一流服务,为城市文化风景再添彩。在2017年,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美术馆新馆和图书馆调剂书库优化设计等进展顺利,文化馆新馆、自然博物馆等项目完成选址。在2017年,全市超过80%的街道和社区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文博会实际成交额达2240亿元,文创产业增加值前三季度增长15.1%

  2017年5月11日-15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圆满落幕,实际成交额2240.848亿元,同比增长10.28%。

  本届文博会以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主线,以“文牵一带,博汇丝路”为主题,在办展规模、质量效益和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展会的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文博会共吸引2302个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个海外单位参展,来自99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海外采购商参加文博会。

  “文牵一带”看文化产业新成就,“博汇丝路”助中国文化走出去。如今,文博会已成为深圳文化的一张名片、中国文化产业的一张名片,而文博会及其分会场的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深圳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在2017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逐步实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在这一年,深圳下达文创资金3.17亿元,资助项目447个;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培育“文化+”新型业态。据统计,2017年前三季度,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1576亿元,增长15.1%,占全市GDP比重达10.2%。多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深圳文交所已聚集挂牌项目1500多个,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已投资42个项目,投资额达38亿元。